智力发育迟缓的早期发现和家庭训练
发布日期:2013-08-06 09:51访问次数:字体:[ ]

智力低下在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落后,在学龄前和学龄期主要表现为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差。小儿的智力发育是否正常,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发现;而小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除非有明显的发育异常,一般难以作出智力低下的诊断,常常要等小儿到达一定的运动发育和智能发育的界限时才被发现。但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仔细观察小儿精神运动发育史,常可早期发现智力低下患儿。
在婴幼儿时期,智力低下患儿往往有以下一些异常表现:
1、睡眠过多而不易唤醒,不爱哭闹;
2、喂养困难:吸吮能力差,咀嚼晚,吃固体食物的时候,容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3、哭声异常:从刺激到引起啼哭的时间长,常常需要反复或持续刺激后才引起啼哭,有时哭声尖锐或尖叫,也有时哭声无力;
4、3~4个月后才会笑,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表情呆滞;
5、注视手和玩手的动作在6个月后仍持续存在,15~16个月后仍随地乱丢东西;
6、对周围事情缺乏兴趣或兴趣短暂,反应迟钝,精神不集中,无目的地多动,自控能力差,不喜欢与人交往,无依恋情感;
7、运动发育如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较正常儿童落后2~3个月或以上;尤其走路更明显,往往要到3~4岁或4~5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
8、言语发育落后,正常婴儿在7~8个月时就会模仿声音,一岁左右会叫爸爸妈妈,一岁半会说十来个字,能听懂简单的指令,2岁左右会问简单问题,3岁左右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思想。
9、视觉功能发育落后,由于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常被误诊为盲;听觉功能发育落后,由于对声音缺乏反应,常被误诊为聋;
10、具有特殊外貌者,常提示患有染色体病或遗传代谢病。
因此,如果婴幼儿在养育过程中观察到有上述某些异常表现,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在上学后发现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差,均应考虑有智力低下的可能,再进一步通过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就能最后确定是否患有智力低下,并且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智力低下的程度分型,决定教育干预的具体措施。
通过筛查及诊断明确为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在医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家长进行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和交往能力的训练。1岁以内以感知和动作训练为主。出生后开始给视、听刺激,在小儿睡醒时给看鲜艳色彩的玩具,听摇动玩具发出的响声,经常和小儿对视和说话,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婴儿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育儿刺激和玩耍,使小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样形状和不同声音。在床上和卧室墙上挂些色彩鲜艳或可发出响声的玩具,时常更换,以引起小儿看和听的兴趣。给一些常用物品,发展小儿嘴、眼、手的探索能力。在喂养和护理时,不断和小儿亲切交谈,逗引小儿高兴地发声。可通过和孩子说话、唱歌来促进小儿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通过各种玩耍发展小儿知觉辨别、交流、精细动作和大运动控制能力。1~2岁以训练语言和协调动作为主,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说做并行、模仿口型等训练小儿用简单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通过双手配合活动、动手的游戏、涂画、翻书、生活操作等发展小儿动手能力。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体育活动,延长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激发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独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优良性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学博士 黄新文)